我愛你卻傷害你?女兒被母親「強迫」重病多年,「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傷害孩子只為獲得關注?

「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是指「照護者」透過加工「被照護者」的病情,來博取大家的注意力。而這類型的精神疾病,近年透過真實案例、電影影集讓大家開始關注,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從愛一個人變成加害一個人?

via:影集《惡行》

#關於孟喬森

孟喬森症候群這個名稱,是來自於一名18世紀的德國軍官孟喬森男爵(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他很喜歡裝病來吸引眾人目光,而且裝得非常像,若不是有醫院開出的健康證明,很多人都會信以為真。因此,英國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在1951年刊出的一篇文章中,就以孟喬森這個名字,為該心理疾病「孟喬森症候群」命名。

via:影集《惡行》

#孟喬森症候群四大病症

對於「孟喬森症候群」,如今的定義是,患者反覆並故意地製造病徵,誇大自己的不舒服,希望他人能看到自己受傷、病懨懨的一面。他們不是為了獲取金錢等實質上的報酬,而是希望自己成為個弱小的病患角色,成為他人注目的中心。

via:影集《惡行》

他們經常有以下四種病症,「謊報自己的症狀」「修改檢查結果」「自行創造症狀」「自行加重傷害」。根據目前推斷,會有這樣疾病的原因,很可能是源於患者孩童時代受到忽視或虐待,或曾經真的因為健康問題而時常住院,進而發現自己能因「健康狀況不佳」而獲取關心。有些則是對能欺騙愚弄醫師感到滿意,好似自己獲得了控制力量。

via:電影《逃》

根據研究,罹患「孟喬森症候群」的人常見於20到40歲之間有醫療背景的女性,例如護理師、技術人員;以及30到50歲的未婚男性。整體來說男性比女性更加常見。

via:電影《逃》

#我愛你但卻不停傷害你?

至於另一類人則是罹患「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這類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卻會以「照顧者」的身分加害「被照顧者」,以此來獲得大家的關注。這類型病人表面上非常關心「被照顧者」,甚至會過度介入醫療,但其實暗中他們會持續加重「被照顧者的傷勢」,相比「孟喬森症候群」更加危險。

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母女合影

#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在監獄裡卻感到無比自由。」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2015年在美國發生的「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單親媽媽迪迪·布朗夏爾遭女兒吉普賽·蘿絲及女兒男友尼古拉斯合謀殺害,調查後發現,迪迪長年稱女兒身患多重疾病,無法正常行走,且因腦部損傷,智商約為七歲左右,生活幾乎都在奔波醫院度過,後來母女兩人的故事,經由媒體報導,變得廣為人知,收到大量慈善捐款。

via:影集《惡行》

但實際上,這一切病症都是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迪迪捏造的,女兒被迫剃光頭、進行多次手術、像是摘除唾液腺、通氣管植入手術等,且隨時帶著氧氣筒、餵食管,僅能以輪椅代步,不聽話的話就會受到恐嚇,成年後的吉普賽發現自己並沒有生病的真相後非常不滿,卻無法成功違抗母親,最終犯下殺母行為。

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母女合影

最後吉普賽面對媒體說出了一句無比心酸的話「在監獄裡卻感到無比自由。」可怕的是,曾與吉普賽接觸過的導演或是記者,都認為吉普賽也擁有病態的控制欲,而這一切可能都源於她的母親。一項2017年的研究分析更指出,在近800個已發表的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病例中可發現,大約95%的案例中受害者的施虐者都是自己的母親。

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女兒吉普賽

這起案件也在2019年拍成影集《惡行》,2020年改編成電影《逃》,以影視的方式讓大家關注起這類型的精神疾病。

 

延伸閱讀

「微笑憂鬱症」笑比不笑更痛苦,有這3個現象的要注意了!

憂鬱症最新研究可能是因病毒感染?這九點檢驗是否有憂鬱症,其實和心理承受能力完全無關!

韓國死亡咖啡廳「活人葬禮」拍遺照、躺進棺材感受死亡,如果能再重生一次你想要做什麼事?

jenni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