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性成癮」?「自戀型人格」?5特徵檢測「性愛成癮」可能性,7步驟學會和他們相處不吃虧!

近日因為李靚蕾和王力宏的離婚家事,意外讓大家開始關注「性成癮」和「自戀型人格」這兩種病症。今天編輯就稍微和大家客觀淺談關於「性成癮」以及「自戀型人格」就竟是什麼呢?如果遇到這類型的人,我們又該如何與之相處呢?

via:Getty Images

#性成癮

「性成癮」名為Sexual addiction、sex addiction,是一種不顧負面影響而強迫參與的行為,特別是性交的狀態。從事癮癖研究的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的榮譽高級研究院士羅伯特·伊安·F·布朗說:「性癮跟其他類型的上癮是一樣的。有性癮的人將性行動作為調節心情和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雖然有人實際上付諸行動的次數可能並不很多,但是這種念頭一天到晚不斷,也對人造成了困擾。一旦染上性癮,一般來說就會沉湎於各種與性有關的活動。

via:Getty Images

不過至今性成癮這個詞還是有所爭議,畢竟每個人對於「性愛」的需求與頻率並不相同,不過大範圍來說,不健康的性行為往往是一種演進的過程,性成癮的起源,多半來自於對某個強迫行為的無力感或無助感,進而造成個人生活的脫序或失控。

via:Getty Images

#自我檢測「性成癮症」

喜歡做愛跟性成癮症並無法直接劃上等號,大家可以用以下兩種方式測驗看看。(測驗僅供參考用,若有需要可以至醫院做更完善的檢測。)

【檢測一】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在2010年發佈診斷「性成癮症」(後來稱之為性功能障礙)的初步標準草案。只有18歲以上的成年人才能診斷。症狀如下:在至少6個月的時間內經歷以下五點,反復發生的性幻想,性慾和性行為。

1.花費的時間過長。

2.對消極情緒作出性反應且重複執行。

3.面對生活緊張事件,作出性反應且重複執行。

4.重複想控制或減少執行性反應,但都不成功。

5.持續執行時忽略對自己或他人身體及情感上的風險。

【檢測二】

以下回答是或否,「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心理專業的治療。

1.隨時隨地想著令其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

2.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

3.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

4.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

5.「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例如酗酒者酒會越喝越多。

6.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

7.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

via:Getty Images

#自戀型人格

那什麼又是「自戀型人格」呢?以好理解的方式來說,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自戀,不過如果過於嚴重,有誇大自己的重要性、缺乏同理心、認為他人應該服從自己與善於剝削他人等情形,那就會被視為一種精神障礙,也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

via:Getty Images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強烈羨慕某些族群,並渴望成為同類人,因而偽裝成對方,期待獲得等同的羨慕。因此他們經常會花很多時間思考,該如何獲得權力、成供或提升外在形象,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會經常無意識的利用身邊的人。而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自戀型人格障礙症屬於B群人格障礙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開始於成年期早期並持續至今,表現常有以下特點。

1.誇大自我重要性,例如並沒有相應成就,但誇大自己的才華並期待被人看重

2.永遠專注於成功、權力、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

3.認為自己獨特,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高位者所認可並與之相關聯

4.需要過度的稱讚

5.不合理的認為自己有特殊權力,並認為他人應無條件順從、服從他的期望

6.處理人際關係時顯得自私,好以占便宜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7.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認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8.常嫉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嫉妒他

9.常有傲慢行為或態度,顯得自高自大。

via:Getty Images

#該如何和自戀型人格相處?

如果你真的遇到這類型的人,該如何與之相處呢?掌握以下這7點,可以保護自己,讓自己舒服一些。

via:Getty Images

1.認知到這就是他的性格,他通常看不見自己的性格,且很難改變。

2.提醒自己,他的魅力可能是假的、作出的承諾可能是假的,他對別人的不道德也可能發生你身上。所以要明白法律的界線在哪,若有需要,要做好證據準備以從法律保護自己。

3.他是他,你是你。不必為他投射到你身上的負面情緒受影響。

4.不要成為他的一部份。自戀者需要源源不絕的關注,而你該拒絕成為他的關注者。

5.展現自信與冷靜。自戀者喜歡讓別人感到不安,或操弄看起來更弱小的人。

6.劃清界線、堅持立場。自戀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有權力窺探你的隱私、服從他不合理的期望,且不斷測試你的界線在哪裡。

7.避開此人格傾向的人當然是最好的,但若無法避開,建立相同的「界線」與正面價值觀,這會提供你強大的支持。

我們畢竟都無法感同身受別人的真實經歷,也無法百分百知道對方成為這樣的人,之前可能發生過什麼事情,因此不論是自己或他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最重要的還是互相尊重,積極尋求正確安全的醫療管道。

 

延伸閱讀

超紅「540手勢」拯救被綁架少女!關鍵時刻,自救靠這4招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

我愛你卻傷害你?女兒被母親「強迫」重病多年,「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傷害孩子只為獲得關注?

憂鬱症最新研究可能是因病毒感染?這九點檢驗是否有憂鬱症,其實和心理承受能力完全無關!

jenni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