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世界攝影日,是一個國際性的紀念日,全世界攝影師及攝影愛好者都會於這天位攝影這項愛好慶祝。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想和大家介紹6位臺灣的攝影師,藉由他們的觀景窗看見世界未發現的那一隅。
via:Pixels、IG@yourddoris、deargoodkarma
#科普小教室:為何世界攝影日在8月19日?
該節日起源於Louis Daguerre的銀板攝影的發明。1839年1月9日法國科學院向外界宣布銀板攝影法的誕生。同年8月19日,法國將這項發明向全世界公開。而在1839年,William Fox Talbot 也發表了卡羅式攝影法。這兩項發明不只確立了1839年為攝影發明年,還將銀板攝影法詔告天下之日選為世界攝影日!
以下臺灣攝影師,不論是從早期還是現代都值得細細品味!
#張照堂
被譽為臺灣現代攝影之父的張照堂,透過攝影來創作的時長已超過半世紀,藉由他的觀景窗,帶世人望見不一樣的世界。從實驗攝影到寫實的人文風景,甚至是紀錄式的生活隨拍,都展現出生命的樣貌,是那種稍縱即逝卻意義非凡的瞬間。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1990年代,他曾製作名為《歲月中國》的紀錄片,往後便常以「歲月」兩字命名。對他而言「照片中的人物有他們的歲月,每位人物都在過他們的歲月之旅。」張照堂擅長拍攝黑白底片,也因為底片讓每一張照片都是經由等待且慎重地按下快門的精緻駔品,也讓作品不只是紀錄,而是一種獨有的創作。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乾琦
張乾琦是一位攝影記者,在早期各大報社、出版社內都能看見他的作品,藉由紀實攝影呈現疏離與牽繫的抽象概念。所謂紀實攝影是藉由攝影者的觀察,來向世界展現不同的社會議題,而他所多作品帶著大家發現不同面向的世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像是在1993年,張乾琦就開始拍攝系列攝影作品《鍊》,以當時較少人關注的精神病患作為拍攝對象,藉由觀景窗述說被遺忘在精神病院中的病患,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帶著大家從他的視角關注社會議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張才
張才曾到日本學習攝影,在學習期間因未受到德國「新即物主義」的啟發,發展出客觀寫實的攝影美學,作品不只反映出人文精神、社會意識,也體現出文化現象。內斂低調的風格,如同他的名言「我沒有高學歷。我只是用我的相機來觀察人與事。它不必表現藝術」。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1950年代張才和參與原住民田野調查拍攝,以鏡頭捕捉了原住民單純樸實的個性與生活。加上其個人興趣是拍攝宗教慶典與歌仔戲,因此也能從他的作品中看見臺灣各式慶典的熱鬧面向與戲臺下歌仔戲演員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被稱為臺灣紀實攝影先鋒者!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陳詠華
陳詠華是當代別具特色的女性攝影師之一,她大多都以女性為拍攝對象,因為她認為同樣身為女性,以成長經驗、和生活體驗,較能貼身的模擬被攝者的心態。其作品中總展現出一種柔美陰鬱的奇幻之感,並藉由光影交疊、色彩對比打造出讓人看一眼就難以忘懷的特色作品。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陳詠華早期作品多是人物肖像,捕捉出模特兒最接近於完整自己的瞬間。而後近期她也嘗試許多時尚照,不過那時的她卻在鏡頭中創作角色,並延伸與想像出更多模特兒、商品的不同樣態,值得細細品味。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謝昕妮
謝昕妮的作品有著飽滿繽紛的色彩,加上道具、布景、妝容點綴,除了讓作品具高辨識度,也給人一種科幻未來感。她曾透露自己在前期構思時,會花較長的時間,因為對她而言,影像作品中每一角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她,在創作上不只單純展現美感,更藉由影像傳遞有意義的訊息。像是之前她在金音獎的主視覺上,以穿著肉色連體衣的女孩們環抱來呈現,主要就是刻劃出社會認為「女生就要有女生樣子」的刻板印象。藉由相機這個媒介,傳達她的美感和理念。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羅柏麟
在這個月來越發達的世代,羅柏麟卻對過往的黑白相片情有獨鍾。對於他來說攝影的色彩不單單是濾鏡效果,背後還隱含了些許感受。因為世界是彩色的,所以彩色的照片讓容易讓人感到真實,因此黑白攝影對羅柏麟而言,是個非現實的存在,可以刺激閱聽人思考更多攝影本質,為此他還連續拍了八年的黑白影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對他而言,黑白影像是更簡約卻也更具挑戰性,在少了色彩後,影像題材、畫面構成、質感肌理變得更重要了。只存在兩個色彩的國度,的確給人一種內斂的魅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仔細端詳6位台灣攝影師的作品,細細品味不同的風格世界。
延伸閱讀
史上最小拍立得!「Polaroid Go」相機、底片都變迷你款,出門直接放口袋超可愛!